一、白豚鼠生理學特性
1.動物學分類及來源
豚鼠原產于南美大陸西北部,成群穴居,分布較廣。(cavy, Cavia porcellus)屬哺乳綱、嚙齒目、豚鼠科、豚鼠屬動物。1780年,Laviser首次用豚鼠做熱原實驗,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,英國培育的短毛豚鼠鄧金-哈特雷(Dunkin-Hartley)是最早用于實驗豚鼠品系。目前豚鼠已廣泛應用于醫藥學、生物學、獸醫學等研究領域。通過白豚鼠養殖技術已培育有多個近交系和遠交系。
2.一般特性
豚鼠身體短粗,頭大頸短,耳圓且小,四肢短小,前足有四趾,后足有三趾。有尖銳短爪,無尾。無主動攻擊行為,不善于攀登跳躍。全身被毛短粗緊貼體表,毛色多樣,有白色、黑色、棕色、灰色、黃色等。毛色組成有單色、雙色、三色。
豚鼠是食草動物,飼料中粗纖維含量較多。豚鼠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,故需要在飼料或飲水中補充。對發霉變質的飼料也極敏感,常因此引起減食、廢食和流產等。
3.解剖學和生理學特點
(1)豚鼠門齒尖利呈弓形深入頜部,能終身生長;臼齒發達。
(2)咀肌發達,胃壁較薄但盲腸發達,幾乎占腹腔容積的1/3,并富有淋巴結。
(3)胸腺在頸部,位于下頜骨角到胸腔入口之間。
(4)肝臟呈暗黃色。胰腺位于十二指腸彎曲部的腸系膜上,呈乳白色脂肪樣的片狀物,分泌的胰液經胰腺管進入十二指腸。
(5)豚鼠的壽命與品種、營養及飼養環境有關,一般為4~5年,種鼠的使用期限一般在1.5年之內。
(6)容易被致敏,易引起變態反應,對免疫抑制劑敏感。
(7)緊湊的身體利于保存熱量但不利于散熱,耐冷不耐熱,自動調節體溫能力較差。當環境溫度變化無常且幅度較大時,易造成豚鼠自發性疾病流行,當室溫升至35~36℃時,易引起豚鼠急性腸炎。
(8)嗅覺和聽覺發達,有聽覺耳動反射。
(9)自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,對其缺乏敏感,需要從外界完全補給。
(10)對抗生素處理敏感,尤其是青霉素,輕則發生腸炎,重則死亡。
(11)性成熟早,雌鼠30~45天,雄鼠70天。性周期15~17天,妊娠期65~72天,一般產仔3~4只,哺乳2~3周。新生仔鼠周身被毛,兩耳豎起,兩眼睜開,有視力,有門齒,出生后1h即能活動。這是因為其腦的發育在胚胎期42~45天就已成熟,屬于胚胎發育完善動物。5月齡體成熟時,體長22.5~35.5cm,體重450~700g,雌鼠可達700g,雄鼠可達750g左右。
二、行為學特性
豚鼠喜靜,膽小易驚,群居,非常敏感,溫度聲音氣味環境的輕微變化,都會給它帶來驚嚇(常出現呆滯不動,僵直不動,可持續數秒至20s后四散逃跑),有時表現為耳郭豎起(即普賴反射),并發出吱吱的尖叫聲。,其活動、休息、采食多呈集體行為,休息時緊挨躺臥,群體中有專制型社會行為,1~2個雄鼠處于統治地位,一雄多雌的群體形成明顯的穩定性。喜歡安靜、干燥、清潔的環境且需較大面積的活動場地。
豚鼠性情溫順,很少發生斗毆,斗毆常發生在新集合在一起的成年動物中,特別是其中有兩個以上雄性種鼠時較常發生,但很少咬傷飼養管理和實驗人員。